Marsilius of Inghen
马西利乌斯
巴黎大学(1362-1378)和海德堡(1386-1396)的硕士马西里乌斯(Marsilius of Inghen)撰写了许多有关逻辑,自然哲学和神学的论文,这些论文在许多中世纪晚期和早期现代大学中都很流行。 他采用了奥卡姆(William of Ockham)和约翰·伯里丹(John Buridan)的逻辑语义方法,同时捍卫了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和圣文德(Bonaventure)的传统观点。 他的思想为唯名论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之间的讨论提供了启发,并允许人们洞察哲学和神学不断变化的利益,从许多十四世纪作家的批判态度到对十五世纪特征的传统的寻求。
生活与工作
马西利乌斯于1340年左右出生在奈梅亨(Nijmegen),一个荷兰东部的城市。在较早的文献中,人们常说他来自奈梅亨附近的一个村庄(Inghen),但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是基于尼古拉斯·普罗温在1396年马西利乌斯葬礼上发表的一篇令人困惑的演讲,并于1499年在美因茨出版。从1362年起,马西利乌斯在巴黎大学文学院担任硕士,并在1367年和1371年担任教区长,同时他还是一名神学学生。作为巴黎的一名教师,马西利乌斯很受人尊敬,他的讲座吸引了大批听众。他的学生中有许多同胞,有些来自奈梅亨和周围的村庄。1378年,马西利乌斯在教皇乌尔班六世蒂沃利(Tivoli)宫廷中担任大学代表。1379年,他指示他的同事之一,赫沃特的休,去处理他在巴黎的利益。1379年后,马西利乌斯的名字不再出现巴黎大学的法令中。他离开巴黎可能是因为1378年大分裂时期的纷争。在此期间,他与他的故乡保持联系。1382年,奈梅亨市议会设宴款待他。从1386年起,马西利乌斯成为海德堡大学的硕士。和在巴黎一样,他在那里担任若干行政职务。他是海德堡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在1386-1392年和1396年期间,他担任了不下9次校长。1389-1390年,作为大学的大使,他与索尔陶的康拉德(Conrad of Soltau)一起,负责将大学登记册转移到罗马(卜尼法斯九世)。1390年代初,马西利乌斯再次开始研究神学。教授神学的大师是当时的索罗托的康拉德(自1387年起)和克拉科夫的马修(自1394年起),他们都来自布拉格大学。1395/1396年,马西利乌斯完成了关于句子的讲座,因此成为第一个在海德堡获得博士学位的神学家。不久之后,也就是1396年8月20日,他去世了。
著作
马西利乌斯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工作是他在巴黎和海德堡教导的成果。他的许多著作被保存在手稿或早期印刷版本中,尽管最近有一些评论版本中。他最重要的著作包括:
思想
逻辑与认识论
在他的逻辑和认识论中,马西里乌斯遵循了14世纪的唯名主义传统,以奥卡姆(William of Ockham)和约翰·伯里丹(John Buridan)为例。然而,马西里乌斯从未使自己成为奥卡姆的唯名论者或追随者。他是一个独立的思想家,有时回溯到13世纪较旧的传统(例如,在西班牙的彼得),或者提倡更符合普通言论的理论,而反对他同时代人的高度专业化的观点。马西里乌斯(Marsilius)几乎在他的所有著作中都采用了逻辑方法,并讨论了逻辑和认识论问题,包括他对彼得·伦巴第(Peter Lombard)句子的评论,除了他专门研究逻辑的著作外,还被用作中世纪晚期和早期的资料。关于逻辑的现代论文。
马西里乌斯(Marsilius)的唯名论作为他对科学知识的对象,普遍性的性质以及逻辑的假设学说在观点中脱颖而出。他的基本假设是,人的思维之外只有个体而没有普遍性。
1.科学知识的对象
根据马西里乌斯(Marsilius)接受的亚里士多德标准,科学知识的对象必须是普遍的,而且必然是真实的。 外部世界中的个别事物并非如此,因为它们可能会发生变化。 只有得出正确和必要的三段论结论才能符合标准。 因此,对马西里乌斯来说,科学知识的对象不是头脑之外的任何东西,而是指个体事物及其品质的精神命题。 更具体地说,科学知识的适当对象是从必要前提推论得出结论的形式的命题。
2.普遍性
马西里乌斯认为,“人性”等普遍概念并不指人类思想范围之外的真正普遍性。 因此,单个个体没有普遍的本质。 但是,一个属或种的个体确实彼此相似,并且这种相似是人类思想中普遍概念的基础。 普遍概念的产生是一个自然过程,马西里乌斯描述如下:假设物种A的个体A在人脑中唤起了概念X。 这个概念类似于相同物种S的B所引发的概念Y。通过从X和Y之间的所有差异中抽象出来,人的大脑能够产生另一个概念Z,它代表A和B。 然后,普遍性被视为概念Z的品质,概念Z是人类心灵对概念X和Y进行抽象的认识论运算的产物。
3.推想
根据他对普遍性本质的描述,马西留斯拒绝了简单的假设。西班牙的彼得(Peter)之类的逻辑学家曾使用该概念来表示,该术语并非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外部世界的普遍性或共同性,例如命题中的“人”一词,即“人是物种”。由于马西里乌斯(Marsilius)拒绝了存在于思想之外的普遍性的想法,因此他从各种类型的假设中消除了简单的假设。他对某些同时代的人(例如萨克森的阿尔伯特)持批评态度,他们同样否认了真正的普遍性的概念,但却继续使用简单假设的概念。他说,他们改变了该术语的含义,声称书面或口头术语如果被用来指人脑中的一个概念,则具有简单的假设。马西里乌斯(Marsilius)想知道年轻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简单假设的新含义,因为他们几乎不知道什么是概念。为避免混淆,马西里乌斯决定在他的逻辑中根本不处理简单的假设。
4.范畴
在对范畴的评论中,马西里乌斯坚持奥卡姆(William of Ockham)和约翰·伯里丹(John Buridan)的观点,即亚里士多德十范畴是通过它们在心理外现实中的指称方式来区分的。他认为,这里的重点是“他们指的是事物的方式”,即意义的惯性,而不是事物本身,因为不同的类别(例如“数量”和“质量”)可能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仍然指外部世界中的同一个人,例如苏格拉底。因此,不同的类别并不代表不同的事物,而是代表事物独特而独特的表示方式。十个类别一起涵盖了所有可能的关于事物的表达方式。但是,与约翰·伯里丹(John Buridan)一样,马西里乌斯也强调说,不可能像“伟人”阿尔伯特(Albert the Great.1200–1280)这样的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证明其精确数字为10。只有漫长的经历才使哲学家承认他们的人数为十。 将很容易接受超过亚里士多德十比例,尽管他认为这样的发现不太可能。
根据马西里乌斯的说法,亚里士多德十范畴指的是现实中的事物,它们本身并不是其他事物的标志。这些类别是他所谓的主要意图的名称或概念。但是,由于还有一些名称用来指代符号或事物名称,而不是事物本身,例如术语“属”和“物种”,它们被称为次要目的名称,因此需要使用除了亚里士多德十范畴的主要意图外,还包括次要意图类别。马西留斯说,该类别可以称为“符号类别”(praedicamentum signi)或“术语类别”(praedicamentum termini)。[10]这样的类别的存在并没有反驳传统的十个类别的数目,因为传统的类别即使是名称或概念本身,也不是指名称或概念,而是指现实中的事物。在主张这种类别时,马西里乌斯超越了不认识它的约翰·伯里丹(John Buridan),并进一步阐述了邓斯·司各脱(Duns Scotus)已经提到的立场。因此,对于认为“存在”的形而上学家,只有十个类别,而对于处理“概念作为概念”(意图本身)的逻辑学家来说,类别则不止十种。在中世纪后期,像约翰·埃克这样的哲学家认为,另外一个叫做 praedicamentum signi 的范畴是马西里乌斯及其追随者,其中包括名义主义者约翰·帕罗伊特(John Parreut)
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
自然哲学形而上学中,马西里乌斯是经验主义者,这意味着他认为所有科学知识都必须基于感觉数据或不言而喻的命题,即,谓词的含义包含在主体中的命题。知道这些命题术语含义的每个人都认为它们显然是正确的。[15]这对哲学与神学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哲学家仅使用感觉数据和不言而喻的命题,因此他的询问可能会得出不同于神学家的结论,神学家从圣经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哲学家从有限的人类视角对世界做出判断,而神学家则受到神圣启示的帮助。然而马西里乌斯却认真对待了这位哲学家的任务,因为他认为人类的思想具有一种寻找真理的自然倾向,而真理在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中是满意的(尽管最终不是满意的)。
1.创造论
根据自然哲学的原理,从无到有的创造是不可能的。 感觉表明事物总是来自其他事物。 由于没有足够的理由怀疑感官所给出的信息,因此人类的思想合法地跳到了普遍的原则,即在寻求真理的自然趋势的驱使下,任何东西都不能来自虚无。 因此,对于人类而言,从无到有的创造是不可能的。 它与普遍原则相冲突,即“一无所有”。 因此,上帝从一无所有创造了世界仅仅是信仰的问题(诚信至上)。 启示显示,人类对创造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在这一点上,自然哲学无法对其进行辅助。
2.人的灵魂理论
在中世纪后期,对灵魂的研究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马西里乌斯(Marsilius)在对亚里斯多德的《阿尼玛》(De anima)的评论中对待了人类的灵魂,在其中,他谈到了巴黎传统的伯里丹(Buridan)和尼克尔·奥里斯姆(Nicole Oresme)的传统问题。 继布里丹之后,他认为没有自然证据证明人类灵魂永生。 对于人类的自然思想而言,不受启示的影响,最有可能的是性欲亚历山大理论,即人的灵魂是易腐烂的。 仅仅通过启示就知道了壮阳药的亚历山大是错误的,灵魂在身体死亡后仍然存在。 信仰比人的理性具有更大的权威,在两种情况发生冲突的所有情况下,信仰都是必须接受的,因为我们所信仰的事物来自上帝,上帝不会犯错。
形而上学
尽管形而上学不能超越人类知识的极限,但马西里乌斯认为这是神学的切入点。自然理性能够形成一些关于神的适当概念,也能够形成关于神的真实命题。它能够证明上帝存在,并且拥有知识和意志。但是它不能证明上帝有自由的意志或无限的能力。马西里乌斯声称,这对于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学家来说也是正确的,他们的教义等于自然理性本身的教义。
马西里乌斯从伯里丹(Buridan)那里想到,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和阿威罗伊(Averroes)的上帝不仅是天堂和分离物质的最终原因,而且是它们的有效原因。在这一点上,伯里丹和马西里乌斯遵循了邓斯·司各脱奥卡姆的观点,反对詹顿的约翰(John of Jandun),约翰内斯·培康尼斯(Johannes Baconis)和格列高利(Gregory of Rimini.13世纪末-1358)的观点。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 《the Puncta super libros Metaphysics》(即出于教学目的的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的简要摘要)中,【作者约翰内斯·德·斯卢普查(Johannes de Slupcza)于1433年写在克拉科夫】,马西留斯从布赖丹采纳了一些观点,包括尽管作者熟悉马西里乌斯(Marsilius)和伯里丹(Buridan)的评论,但刚才提到的一个原因是马西里乌斯(Marsilius)而不是伯里丹(Buridan)。这说明了马西里乌斯的作品对15世纪的学生和评论员的强大影响。
然而,在其他方面,马西里乌斯则对伯里丹持批评态度。例如,马西里乌斯(Marsilius)认为,伯里丹(Buridan)解决事故与事故实质的可能的解决方案不符合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教导,因此不是真正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aliter),而是符合神学关注。上帝只能奇迹般地接管该物质的支持能力,从而使事故与自然承受者分离。然而,根据马西里乌斯的观点,在哲学家必须仅使用自然理性的情况下,形而上学不应考虑这种可能的神圣干预。
马西里乌斯是海德堡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根据该大学最古老的《艺术学院章程》,每位大师都必须告知学生,每当亚里士多德违反信仰时,例如他声称世界是永恒的,他遵循自然理性,尽管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论点是错误的,必须接受信仰,但自然理性不能不跟随亚里斯多德,因此不能证明信仰的结论。[23]该段显然与马西留斯在此问题上的观点相呼应。其他当代大学,例如维也纳大学,则较不严格,并规定了更为和谐的程序,规定每当与信仰发生冲突时,大师们都必须尽其所能主张反对亚里斯多德的信仰。
神学
马西留斯在关于句子的大量评论中表达了他的神学观点。他引用了并经常接受14世纪神学家【例如亚当·沃德汉姆(Adam Wodeham)和格列高利(Gregory of Rimini)】提出的观点,但也受到了诸如托马斯·阿奎纳和圣文德等早期思想家的影响。他对神学中逻辑的运用持严重保留态度。
1性和想法
在讨论神的属性时,他主要遵循亚当·沃德汉姆的思想。上帝是完美的独一者。上帝赋予的神圣智慧和所有其他完美,实际上与神圣本质相同,因为神圣本质与其自身相同。在神圣本质本身中,上帝的属性之间没有任何区别或非同一性。 神圣属性之间的任何区分都必然具有理性(而非真实)性质,并且由我们做出。
在对待神的观念时,也采取了类似的激进立场,即对上帝的统一。正如一些苏格兰人所说,观念在上帝中并没有形式上的区别,而只是在外在和客观上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是上帝产生的生物之间差异的结果(这就是马西里乌斯谈到外在区别的原因),以及上帝知道它们具有差异性(这是它们的客观区别)的事实。上帝知道他是生物之间无限多差异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他的思想包含无数种不同的想法。
马西里乌斯批评了奥卡姆(Ockham)的观点,即上帝的思想与创造相吻合。马西里乌斯认为,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生产石材的想法必须与石材本身或上帝所知的石材相同。如果是前者,那么上帝必须在他的想法之外看自己,这与奥卡姆所引用的奥古斯丁的立场相矛盾。如果是后者,那么生产石材的想法就不是石材本身,而是上帝对石材的预知。[27]
2.神学与逻辑
马西里乌斯在讨论罗伯特·霍尔科特的立场时,提出了对神学中逻辑运用的批评。霍尔科特曾辩称,从逻辑上讲,上帝可以被称为邪恶的原因。如果说上帝是万物的根源,而道德上的邪恶是罪恶的原因,那么上帝就是邪恶的原因。马西里乌斯承认该论点是建立在真实前提的基础上的,但该结论不应被辩驳为真实,因为它与信仰相抵触,因此可能在信徒之间造成混乱。神学家们不应该炫耀自己的逻辑技巧,而应该总是出于对神的崇敬而放弃。他们的著作不应侵蚀不懂逻辑的普通人的信仰,而旨在在精神上加强他们的信仰。
然而,马西里乌斯(Marsilius)急于避免暗示上帝的预知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在他对人的意志的因果关系亚当·沃德汉姆的讨论中,他抱怨说,亚当一直没在这一点上强调不够,因为他让下面的说法:如果一个事件E会发生在未来,那么,上帝从永恒知道Ë ;但是如果不是-E会发生,那么上帝就会知道-E从永恒开始。由于人是自由的,所以他可以在E和非E之间选择;因此,他可以改变神的智慧。马西里乌斯认为,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但很容易导致错误的结论,即上帝的知识取决于人的自由意志,这是荒谬的。永恒不会落入它所创造的力量之下。因此,不应使用此参数。最好通过保持一直保持的状态来保持安全,即上帝通过他的绝对全知学知道了人类的未来活动,但又不依赖于人类。[29]
同样,在关于三位一体论和基督论问题的讨论中,他警告神学家不要天真地遵循逻辑规则而不会引起可能的误解。马西里乌斯认为,尽管“基督是唯一的上帝”一词在逻辑上是正确的,因为基督是上帝,没有其他人出生,而是基督是上帝,但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条件就接受这句话是危险的,因为这似乎证实了对基督的看法。那些声称基督没有人类本性的异端分子,因为当添加到“上帝”一词时,“唯一”一词可以理解为排除了人类。
3.圣礼
在对句子的评论结束时,马西里乌斯在对待圣礼时,大量借鉴了托马斯·阿奎那和博纳万蒂的著作。他为托马斯(Thomas)的观点辩护,他认为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中所说的“这是我的身体”(Mk。14:22)是面包和身体的共同点。斯特拉斯堡的托马斯(Thomas of Strasbourg)对此观点进行了抨击,但马西里乌斯指出,托马斯越早是对的,后来就越错。
在讨论圣礼的因果关系时,马西里乌斯遵循了他在圣文德的说法,据此圣礼不具有因果关系。 只要圣餐得到正确的管理,是上帝行事。 只有从广义上讲,圣礼才有行动的能力。
影响力
马西里乌斯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尤其是通过他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著作和评论。这不仅可以从已保存的大量手稿中收集,而且可以从其他一些考虑中收集。1380年代,布拉格使用了马西里乌斯(Marsilius)对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先验分析的评论。他的逻辑著作,包括《义务》和《后果》,在1390年代被用作维也纳的教科书。在15世纪前60年,他在克拉科夫阅读了他对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的理论。在海德堡大学爱尔福特大学巴塞尔大学弗赖堡大学,他的作品在整个15世纪都得到了研究,特别是作为大学课程的一部分。 1499年,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的医生和大师出版了一卷,其中包括雅各布·温普费林(Jacob Wimpfeling)等著名人文主义者对马西里乌斯的碑文以及马西里乌斯(Via Marsiliana)风格的名义主义辩护。 警句形式的赞美也可见于1501年斯特拉斯堡版的马西留斯对句子的评论中。托马斯·布里科特(Thomas Bricot),约翰·梅杰(John Major)和多明戈·德索托(Domingo de Soto)于1489年以彼得·艾利(Peter Ailly)的名字印刷了《债务》。 Agostino Nifo引用了有关先验分析的评论。在埃尔福特(Erfurt)巩固了唯名论的尤金根(Jerusus Trutvetter)和巴塞洛缪(Bartholomew),在他们的作品中一再提及马西留斯。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伽利略(Galileo Galilei)都提到了马西里乌斯(Marsilius)对《代与腐败》的理论
马西里乌斯的神学观点似乎也有一些流通。他对句子的评论在15世纪上半叶在克拉科夫广为人知,并被托马斯·德·斯特兰皮诺(Thomas de Strampino)在其《原理》(Principia,1441-1442年)中使用。萨拉曼卡大学设有神学教席(Cátedrade Nominales),以评论英格恩的马西留斯和加百利·比尔的作品。西班牙神学家如弗朗西斯科·德·维多利亚(Francisco de Vitoria),多明哥·德索托(Domingo de Soto),路易斯·德·莫利纳(Luis de Molina)和弗朗西斯科·苏亚雷斯(FranciscoSuárez)引用了他对句子的评论,通常是关于神的预知和恩典的问题。
马西留斯(Marsilius)对句子的评论有9份现存手稿。这些手稿的前所有者中有两个传教士图书馆(Ansbach和Isny)和两个艺术学院图书馆(爱尔福特莱比锡)。在爱尔福特和莱比锡的教育包括阅读唯名论作家。在研究了马西里乌斯关于逻辑和物理学的著作之后,这些学家很可能对马西留斯的神学工作产生了兴趣。马西里乌斯(Marsilius)对宣判的评论出现在传教士的图书馆里,这证明了他的作品的影响力是大学以外的人所感受到的。
参考资料
Marsilius of Inghen.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01-08-16
Notes to Marsilius of Inghen.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Notes to Marsilius of Inghen.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4 10:53
目录
概述
生活与工作
参考资料